010-85392755

公司公众号

X

二维码

X

ZS01-1-028-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跨国药企未来三大趋势:断舍离、精进融、寻发展

2019-02-19

一、断舍离

4+7城市带量采购即将启动。此前集中采购成功的25个药品中,共有22个仿制药,3个原研药,平均降幅52%,实现优质仿制药对原研药的替代。实际行业普遍认为4+7带量采购肯定是全国联动,哪个地方医保局愿意看到同一产品卖别人7元,卖自己80元?

    跨国药企专利过期产品从明星产品转变为瘦狗进程加速,这完全符合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而且在中国其实已经足够长了。往后,可以将其做成一个现金流产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跨国药企愿意屈身与仿制药企业展开价格战吗?这个决心恐怕很难下。从中标的25个品种来看,有2个品种是来自跨国药企。施贵宝的福辛普利,这个产品确实是一个老品种了,早在2016年就已经解散了心血管团队,销售完全顺其自然。

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是为其下一代产品奥希替尼引导患者作铺垫,降价中标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除此之外,都不愿意放下身段,毕竟不仅是价格落差,还有心理落差。

众多跨国药企需要斩断的是心理依赖。专利过期产品虽然受到仿制药的围攻,但是基于长时间的学术推广和积累的临床数据,医生认同度非常高,工作难度并不高。现在看来市场容量萎缩,无法支撑起原先庞大的销售队伍,缩编势在必行。

    既然不是明星产品了,何必拽在手上当传家宝呢?跨国药企将一些过气产品委托给代理商是一件稀疏平常事情。无论是委托方还是被委托方仍然是一副原研产品的高姿态,再加上委托方本身的从质量、学术、合规和品牌上的管理,产品似乎依然保持原样。跨国药企愿意在保留产品权益的情况下舍弃对产品的管理吗?这恐怕是不可能的。质量、学术、合规和品牌,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经济和形象损失,绝对不能放松。

     那唯有剥离权益。有胆识的跨国药企在中国已经有所尝试。康哲药业斥巨资购买了诺华两个品种和阿斯利康一个品种在中国全部资产,而不仅仅是销售权。阿斯利康与美罗药业在泰州成立合资公司,专门生产包括可定在内的仿制药。目前为止,跨国药企将明星产品在中国的全部资产转让十分少见,但随着形势变化,这种断舍离可能会越来越多。

    跨国公司手里的原研产品虽然已经属于人老珠黄,过气明星,但仍然有过青春有过辉煌,还是有高贵出身,对于其他企业这样的寻常百姓来说依然趋之若鹜,由于战略决策和运营成本的差异,其他企业还是能有一番作为的。而对于跨国公司来说能够收回一笔可观的资金,算是产品对公司的最后一点贡献,生命周期终结,而且还能减轻运营负担,轻装上阵,将资源放在新产品上。

 二、精进融

改革开放40年来,众多跨国药企涌入中国,基本上每一家都信誓旦旦表示要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确实如此,大量优质产品不断涌入,我国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得到了高度响应,老百姓从中获益良多。

    有一段时间,我国广受诟病的药品审评审批政策使得跨国药企将中国排除在新产品研发战略之外。如今国家药监局放开临床试验申请流程,拓宽沟通途径,认可国外临床数据,以及可以给予有条件批准等措施,都为跨国药企将中国纳入新产品全球研发计划创造可能。而跨国企业的中国管理层需要做的就是将中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全面及时向总部传递,在全球研发管线中精挑细选符合中国需求的产品,说服总部从早期就在中国开展相关研究,把产品和技术进口到中国来。这样,有了新产品的强有力支撑,才能痛痛快快地断舍离。

    总部有能力提供足够的项目支持吗?当然可以。回到本文开头,众多公司豪掷千金买买买,就是在大力扩充产品管线,足够中国管理层遴选了。

    除了扎根中国,其实更希望能够看到跨国药企融入中国。从全球研发管线中精挑细选产品引进到中国来,这是一直以来都在做的事情,但要想真正融入中国,就必须要发现中国产品的独到之处,以及在中国本土开发新产品。

    阿斯利康的瑞舒伐他汀是其在降血脂领域的王牌产品,前文提到其与美罗的仿制药策略,以及此次未能在4+7招采中标,可以说阿斯利康已经基本放弃可定,而选择代理绿叶制药的血脂康这样一个本土产品,恰恰是因为看到了这个产品的独到之处:作用机理与可定雷同且确切,中药独家品种等同于原研独占,是可定的完美替身。

如果说跨国药企认可中药在文化理念上存在天然壁垒。那作为化学药而言,跨国药企深谙此道。和记黄埔医药与礼来合作开发呋喹替尼在2018年批准上市,为礼来中国注入优质产品。本土企业的新药研发得到跨国药企认可是一个伟大成就,而对于跨国药企来说,直接与中国企业合作以中国市场为战略中心开发新药无疑也是一项巨大进步。

阿斯利康与珐博进合作开发用于治疗正在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因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贫血药物罗沙司他以中国作为重点,并最终中国成为第一个批准上市的国家。跨国药企选择中国作为全球首个批准上市国家,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才能做得到的举措。

当前生物药,特别是单抗药物研发在中国火热程度不亚于欧美,已经有跨国药企选择中国合作伙伴研发新产品,不仅是为充实中国产品线,也希望能够走向国际主流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跨国药企真正意义上实现融入中国,而中国也能够真正融入世界,成为新药主流市场,而不是专利过期产品延长生命周期的场所。

 三、寻发展

无论是国际主流市场买买买,还是国内市场风云变化之际即将发生的断舍离和精进融,跨国药企也在不断地自我变革中寻求发展。战略调整、架构重组、资产剥离、关停并转、裁员缩编,时常在耳边响起。

被一股股潮流裹挟着的渺小个体又该如何适者生存呢?在汹涌澎湃的进程中,人们在思考,也在行动。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决策者,无论是总部委派而来还是本土成长起来的,都应当拿出更大的决心,力求将中国融入全球优先计划中,更要将自身融入中国文化理念中。随着本土创新企业在资本、政策的推动下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从外企跳槽到本土创新企业寻求发展,不仅获得丰厚回报,也能充分发挥才能。人员的流动也为跨国药企和本土创新企业的深度合作创造更多条件。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人会成为牺牲品,有人会借势而起;有人追求事业成功和个人价值体现,有人只想混碗饭吃过过小日子。不论何种心态,有变化就意味着有机遇,提升自我,做好自己,终身学习,勇于挑战,寻发展。(转载自米内网,有删减。)